诉讼财产保全是指在诉讼程序中,为了防止被执行人通过非法手段转移、隐匿、变卖或毁损财产从而使申请人难以实现法律权益,保证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院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冻结、扣押或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法官是否会对相关财产进行调查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负有调查案件事实和收集证据的责任。在诉讼财产保全案件中,法院也应当履行相应的调查职责。具体而言,在诉讼财产保全的申请审查阶段,法院将会仔细审查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并进行初步调查。这一调查目的在于核实其所提供的财产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以及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同时,法院还会注意确保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避免误冻结、误扣押他人财产。
其次,在审查通过后,法院会派遣执行法官进行实地调查。这是为了验证申请人提供的财产线索是否可信,确保冻结、扣押或变价的财产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准确计算其价值。执行法官在调查过程中将全面收集证据,包括调取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信息、房产车辆登记等资料。对于需要涉及专业技术知识的财产,如股权、知识产权等,法院也可以聘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和鉴定。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诉讼财产保全的公正性和效果。
此外,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财产信息不够明确或存在疑点,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更具体的材料,并可能要求申请人在指定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法院还可以立案调查申请人所提供的财产情况,例如,发出传票要求相关当事人到庭作证,以及向其他机关、单位、个人发出询问或要求提供证据材料。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司法制度的规定,诉讼财产保全案件中的法院确实会进行调查。无论是在申请审查阶段还是实地调查阶段,法院都有责任核实、验证相关财产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诉讼财产保全的公正性和效果。这一机制旨在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被执行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