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期间,家属必知的5个法律常识 ——用“人话”讲清关键问题
作为法律从业者,我经常遇到当事人财产被保全后,家属因不了解规则导致权益受损的情况。本文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你家属最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很多家属看到法院贴封条就慌了,以为财产要被没收。其实:
保全只是暂时冻结:比如查封房产只是禁止买卖,不会直接拍卖;冻结银行卡只是不能取现,卡里的钱还是你的。 最终结果看判决:如果官司赢了,保全会自动解除;如果输了,才可能用保全财产抵债。家属该做什么:别急着“找关系解封”,先搞清楚案件输赢的关键点。
法院能查封的不仅是当事人个人财产,以下两种情况家属财产可能受影响:
共同财产:比如夫妻共有的房子,即使登记在配偶名下,也可能被查封一半份额。 财产混同:如果当事人把存款转到子女/父母账户,且无法证明是赠与或借款,法院可能认定是“转移财产”而追加保全。家属该做什么:
如果是共同财产,尽快向法院提交共有权证明(如结婚证、购房合同),要求明确份额。 如果账户有家属个人资金(如工资卡),整理流水记录以备说明。即使财产被保全,家属仍有权利保障基本生活:
最低生活费:冻结工资卡时,可申请留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如每月2000元)。 特殊物品:残疾人轮椅、孩子学习用的电脑等,可提交证明材料申请解除保全。关键点:必须主动向法院书面申请,附上证明材料(如低保证、病历、在校证明等)。
有些债权人会利用保全施压,比如:
夸大保全范围(声称要查封所有财产,实际法院只批准部分); 威胁“不和解就拍卖房子”(其实诉讼可能拖几年,短期内不会处置财产)。家属应对策略:
要求对方或法院出具《保全裁定书》,核实被保全财产的具体清单。 咨询律师评估案件真实风险,避免因恐慌签不利协议。财产保全会通知当事人,但家属容易错过两个关键期:
5日内:收到裁定后5天内可提出书面异议(如查封了错误财产); 15日内:可提供担保(如找保险公司出具保函)申请解除保全。特别注意:超过期限再提异议,法院可能不予受理。
财产保全只是诉讼手段,不是最终结局。家属此时最需要:
冷静梳理财产归属; 保留所有证据(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 必要时付费咨询专业律师(比盲目托人“疏通”更有效)。(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经验总结,具体个案需结合实际情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