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函中的“主角”都有谁?——一文讲清各方角色
银行保函是商业活动中常见的担保工具,但很多人对其中涉及的“当事人”搞不清楚。其实,可以把保函想象成一份“三方合作协议”,核心角色有三个:申请人、受益人、担保银行。下面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清楚各自的作用。
是谁?
通常是合同中的乙方,比如建筑公司投标项目、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需要向对方提供银行担保。
做什么? 向银行申请开立保函,并提交保证金或抵押物; 承诺如果自己违约,银行会赔钱给受益人; 最终承担“兜底责任”(银行赔的钱得还给银行)。举个栗子
:
某建筑公司竞标一个学校工程,招标方要求提供“履约保函”。建筑公司就是“申请人”,它找银行开保函,向招标方证明“如果我中途撂挑子,银行赔你钱”。是谁?
通常是合同中的甲方,比如业主、采购方、招标方等,属于“被保护的一方”。
做什么? 要求对方提供银行保函作为履约保障; 如果申请人违约,凭保函向银行索赔; 不直接和银行打交道,但掌握“索赔权”。继续栗子
:
前面说的学校工程招标方就是“受益人”。如果建筑公司偷工减料,学校可以拿着保函找银行要赔偿,不用和建筑公司扯皮。是谁?
开立保函的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做什么? 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决定是否开保函; 收取手续费或押金; 见单即付:只要受益人提交符合保函要求的索赔文件,银行必须赔钱(不管申请人是否认账)。关键点
:
银行不是裁判员,它只核对文件是否“表面合规”。比如保函写“索赔需提交书面违约声明”,银行不看违约是否真实,只检查声明格式对不对。通俗理解:银行保函就是银行帮申请人做信用背书,但最终责任还是申请人自己扛。三方各司其职,确保商业合作更放心。
(本文为原创通俗解读,未经许可禁止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