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履约保函是商业合作中常见的担保工具,尤其在工程承包、国际贸易等领域应用广泛。许多企业在成功开立保函后,往往忽略后续管理,导致潜在风险。本文将从实务角度,用通俗语言讲解保函开立后的注意事项。
银行出具保函后,务必逐字核对以下核心条款:
受益人信息:名称、地址是否与合同一致,一个错别字可能导致保函失效。 担保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注意大小写金额的一致性。 有效期:重点关注截止日期(如"2025年6月30日前有效")或失效条件(如"项目竣工验收后自动失效")。 索赔条款:是否要求受益人提供书面违约证明?是否有索赔缓冲期?案例:某建筑公司因未发现保函中将"竣工验收"误写为"完工验收",导致业主提前索赔成功。
保函正本相当于"空白支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单独保管:与公司公章分开存放,防止被恶意使用 扫描存档:电子版标注"仅供核对使用"水印,避免被复印冒用 登记台账:记录保函编号、开立日期、经办人等,方便追踪保函不是"一开了之",需要持续关注:
管理保函就像照顾一份"沉睡的合同",平时不显眼,一旦触发就可能影响企业资金安全。建议企业建立专门的保函管理制度,必要时可聘请法律顾问参与重要保函的审核。记住:保函开立只是开始,过程管理才是关键。
(本文基于实务经验总结,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