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来保障胜诉方的权益,这一措施是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手段。但有些人会选择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发送法院财产保全通知,收到此类信息时,很多人会感到疑惑和不安。那么,如何正确应对这类情况呢?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或者申请之前、诉讼过程中或者判决、裁定、调解书生效后,为保障将来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得以履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即:
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转移、隐匿、毁损、变卖、转让财产或者其他逃避履行义务的行为;
利害关系人申请采取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财产保全措施,应当提供担保;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对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应当接受。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财产担保,不提供财产担保或者财产担保不足的,可以提供担保书。
如果你收到法院发来的财产保全通知,不要惊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冷静,仔细阅读: 收到此类信息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急于做出反应。仔细阅读通知内容,了解财产保全的具体情况,包括保全的原因、范围、期限等。
核实真伪,避免诈骗: 目前,微信等通讯软件诈骗案件频发,因此收到此类信息时,要谨慎对待,核实信息真伪。可以拨打法院官方电话或通过法院官网等渠道进行核实。
了解保全原因,积极应对: 收到财产保全通知后,可以主动联系法院或委托律师与法院沟通,了解采取保全措施的原因,并积极提供相关证据,说明自己的情况。如果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解除保全。
关注时间节点,避免逾期: 财产保全措施通常有期限限制,因此要关注相关时间节点。如果需要申请解除保全或提出异议,要及时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避免逾期影响自己的权益。
寻求专业帮助,维护权益: 财产保全涉及法律问题,如果对通知内容存疑或不了解如何应对,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为你分析具体情况,提供专业意见,并帮助你维护合法权益。
某日,王女士收到一条陌生微信消息,对方自称是法院工作人员,称因一起经济纠纷,法院对王女士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并发送了一份《财产保全通知书》的图片。王女士感到疑惑,便询问对方具体情况。对方称因涉及隐私,不便透露,要求王女士按照通知书内容尽快履行义务,并提供了法院的地址和电话。
王女士对此感到不安,于是她首先拨打了对方提供的电话,发现是法院的正式号码。随后,她又通过法院官网查询了相关案件信息,发现确实有这起经济纠纷,自己是涉案人员。王女士便主动联系了法院,了解到对方当事人提供了她的违法转移财产证据,法院因此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在律师的帮助下,王女士积极提供证据,说明情况,并申请了部分财产解冻,保障了自身合法权益。
收到法院财产保全通知,是民事诉讼中常见的法律程序,不要过于紧张。收到此类通知,可以采取上述措施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谨防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