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招标过程中,发起方通常要求投标方提供一定金额的保函作为投标保证金。然而,对于这种投标设置保函门槛的做法,有人质疑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保函是指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具的书面文件,承诺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在投标过程中,保函起到了保障双方权益的作用。
投标门槛的设置原本是为了筛选出有能力、有信誉的投标者,并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然而,在法律层面上,是否允许设定投标保函门槛存在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17条的规定,发起招标的单位可以要求投标人提供保证金,但是对于保证金数额的要求未予明确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招标方往往会设定过高的保函门槛,以排除竞争对手。这样的做法可能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的嫌疑,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
为评估投标设置保函门槛是否合法,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包括保证金金额、项目类型、市场竞争情况等因素,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定其合法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