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全是指在一场诉讼过程中,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采取一些措施确保诉讼所涉及的财产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被销毁、损坏、转移、变卖等。而在保全活动中,法院一般会向当事人收取一定的费用。那么,法院按照什么标准来收取费用呢?
一、法院收费标准
在民事诉讼保全过程中,法院收费一般采取单项计价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保全费内容包括担保费、冻结费、查封费、扣押费、搬运费、保管费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诉讼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法院收费标准如下:
1.担保费:担保费是指当事人为弥补因执行职务瑕疵引发损失而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时,为法院提供的担保费用。担保费按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
2.冻结、查封、扣押费:冻结、查封、扣押费是指因进行财产保全而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按照公斤、次数计算;
3.搬运费:搬运费是指对财产保全现场的搬运作业而产生的费用。搬运费按照件、公斤计算;
4.保管费:保管费是指对财产保全期间的保管管理所产生的费用。保管费按照日计算。
二、法院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从上述收费标准来看,法院的收费计算属于按照实际产生的成本进行计算,且用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角度考虑,该收费标准无可非议。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某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保全费的计算方式与标准并不明确、统一,导致了执行中存在灰色收费。因此,建议针对该类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以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总之,尽管法院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可能产生一定财务上的负担,但是保全费的确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是一个大力促进民事诉讼的举措。而在执行中,各级法院需要切实履行职责,减少灰色收费等问题,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于当事人和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