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听起来挺专业,但实际上可能关系到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词——“银行财产保全费用”。别被这个词吓到,我保证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碰到,以及最关键的要花多少钱。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法律的“冻结术”。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比方说,老张借给你哥们儿10万块钱,说好了一年还,结果到期了,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还偷偷打算把名下的房子和车子给卖了,然后人间蒸发。
这时候你怎么办?只能去打官司。但官司从起诉到判决,再到执行,没个三五个月甚至更久根本下不来。等到法院判你赢了,你哥们的财产早就转移光了,你拿着胜诉判决书,也只能对着空气干瞪眼,一分钱也要不回来。
这时候,“财产保全”就闪亮登场了。它就是在你刚起诉,甚至起诉前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向法院申请一道命令,赶紧把你哥们儿的银行账户、房子、车子等财产给“冻上”、“锁起来”。这样一来,他就没法转移了,你也能安心打官司。官司赢了,这些被“冻住”的财产就可以拿来还你的债。
而银行财产保全费用,说白了就是你要请法院帮你施展这个“冻结术”所必须支付的“道具费”和“服务费”。
这是最大头的一笔钱,是强制性的,必须交。它的收费标准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根据你要求冻结的财产金额来定,有点像梯子收费:
比如你想冻结的财产价值不超过1000元,就不用交钱。 超过1000元到10万元的部分,按1%交。 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0.5%交。这里有个重点: 这个费用有上限,最高不超过5000元。
我们来算笔账,让你更有感觉: 假如你想申请冻结对方50万元的存款。 计算过程是:10万元以内的部分,按1%算,是1000元。剩下的40万元,按0.5%算,是2000元。加起来就是 3000元。
所以,这笔钱不是按50万的1%收你5000,而是阶梯计算的,最终收了3000。如果你要冻结100万,算下来是5000元,达到上限,哪怕冻结1000万,最高也就交5000元给法院。
注意: 这笔钱你先垫付,最后如果官司赢了,执行回款了,这笔费用一般会算作你的损失,由败诉方(那个欠钱不还的人)来承担。
第二块:交给保险公司的钱(担保费)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让人困惑的一步。
法院不能你说冻就冻,万一你冻错了呢?比如最后官司是你输了,证明人家根本不欠你钱,你这胡乱一冻结,给人家的生意和生活造成了损失,谁负责?
所以法院为了保险起见,会要求你提供一个担保。意思是:“你要我冻结他50万,可以,但请你先拿出价值50万的什么东西来做个保证。如果你搞错了,就用你这个担保物来赔偿对方的损失。”
我们普通人哪能随随便便就拿出50万的现金或房子来做担保呢?这时候,一种叫 “财产保全责任险” 的东西就诞生了。
你去找一家保险公司,比如人保、平安等等,告诉他们你要做多少额的财产保全担保。保险公司会审核你的案情,如果认为你的官司有理,就会为你出具一份《保函》给法院。
这份《保函》就相当于对法院说:“放心吧法官,我保险公司给他做担保,如果他申请保全错了,造成的损失由我保险公司来赔!”
而你,需要为这份《保函》向保险公司支付一笔担保费。这笔钱就是银行财产保全费用里的第二块。
这笔钱的特点:
它不是交给法院的,是交给保险公司的服务费。 费率不固定,通常是你申请保全金额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0.1% - 0.3%)。比如保50万,担保费大概就是500元到1500元之间。不同的保险公司、不同的案件风险,收费会略有不同。 这笔钱是纯成本,无论官司输赢,保险公司都不会退给你。值不值得? 这是一笔风险投资。你要权衡一下:垫付几千块的保全费用,去保住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债权,这笔账非常划算。如果因为省这点钱,导致最后赢了官司拿不到钱,那才是因小失大。
怎么操作? 通常是你和律师(如果请了的话)准备好起诉材料,同时让律师帮你联系保险公司出保函,然后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书》和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函》。法院审查通过,就会下达裁定,立马去银行、房管局等单位执行冻结。
只能冻结银行存款吗? 不!“财产保全”的范围广得很,除了银行存款,还包括房产、车辆、股权、甚至他持有的公司应收账款等。只要是有价值的、能执行的财产,都可以申请保全。
银行财产保全费用,其实就是你为了“冻结”对方财产,确保自己官司赢了能拿到钱,而必须支付的两笔钱:
给法院的“申请费”:按保全金额阶梯收费,最高5000封顶。(胜诉后可要求对方承担) 给保险公司的“担保费”:按保全金额的0.1%-0.3%左右收取。(纯成本,自己承担)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到你。万一不幸遇到了经济纠纷,别慌,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法律武器,关键时刻它能帮你守住你的钱袋子。当然,具体情况最好还是咨询专业的律师,他们会给你最合适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