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财产保全反被索赔?这些坑普通人一定要避开!
老张最近摊上闹心事儿:因为生意纠纷,他起诉了合作伙伴,还申请冻结了对方账户。结果官司输了,对方反手把他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因账户冻结造成的损失。老张懵了——明明自己是原告,怎么反倒要赔钱?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财产保全损害赔偿”。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帮普通人避坑。
很多人以为申请财产保全就像游戏里的“冻结技能”,随便用没代价。实际上,这相当于法律上的“紧急制动”——用对了能保护自己,用错了可能“翻车”。
真实案例: 2021年杭州某小老板李某,因怀疑员工偷技术,申请冻结对方房产。后经调查纯属误会,但员工因房产冻结错失购房资格,最终法院判李某赔偿18万元。
记住这三个雷区,踩中任意一个都可能被索赔:
官司打输了 就像老张的情况,如果最终法院判你败诉,说明当初就不该冻结人家财产。
申请金额超标 欠你50万却冻结对方100万资产?多冻的部分可能面临赔偿。
拖延解封 官司都结束了还拖着不申请解冻,导致对方损失扩大。
被冻结方想要索赔,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
银行账户冻结:提供贷款违约产生的罚息单据 房产被查封:出示房屋买卖合同违约赔偿金证明 公司账户冻结:提交员工工资拖欠产生的滞纳金关键点: 损失必须是直接、必然发生的。那种“如果不冻结我就能中彩票”的扯淡理由,法院根本不理睬。
先评估胜诉概率 咨询律师,别听风就是雨。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如果证据只有微信聊天记录,风险就很高。
买保险兜底 现在很多法院要求提供保函或保险,费用大概是保全金额的1‰-3‰。虽然要花钱,但能避免天价赔偿。
及时解封别拖延 官司结束当天就联系法官办理解封,很多赔偿案都是因为拖延导致的。
积极协商 像老张这种情况,如果能和对方达成还款协议,可能避免诉讼。
重点抗辩两点:
损失是否必然发生(比如账户里本来就没钱,冻结不影响经营) 对方是否放任损失扩大(明知被冻结还故意签高额合同)最后提醒: 法律是把双刃剑。财产保全用得好能保住血汗钱,滥用可能雪上加霜。遇到大事儿,花点咨询费找专业律师,比事后赔钱划算得多。
(注:文中案例为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