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打赢官司后,以为只要申请执行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中,被执行人可能会在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开始前转移财产,导致执行困难。那么,执行阶段还能申请财产保全吗? 答案是可以,但具体操作和普通诉讼保全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执行阶段的财产保全问题。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在诉讼或执行过程中,为了防止对方转移、隐匿财产,影响判决或执行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临时性强制措施。比如冻结银行账户、查封房产、扣押车辆等。
财产保全一般分为两种:
诉前保全(起诉前申请) 诉讼保全(起诉后、判决前申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执行阶段也可以采取类似保全的措施,只不过法律上不叫“保全”,而是叫“执行前保全”或“执行中的控制措施”。
可以!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时间要快
如果判决刚生效,还没申请执行,发现对方可能转移财产,立刻申请执行前保全,别拖! 如果执行已经开始,发现新财产,马上向执行法官报告,要求查封。提供财产线索
法院不会主动调查所有财产,申请人要尽量提供具体线索,比如: 银行账号、支付宝/微信余额 房产、车辆信息 股权、债权、保险等可能需要担保
执行前保全一般要提供担保(比如交保证金或找保险公司出保函),防止错误保全导致对方损失。30天内必须申请执行
如果申请的是执行前保全,必须在30天内正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否则保全措施会解除。如果法院查询后没发现财产,终结本次执行,但后来你又发现对方有财产(比如偷偷买房),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并提供新线索,要求法院查封。
如果发现对方在判决后恶意转移财产(比如低价卖房给亲戚),可以起诉撤销交易(法律上叫“撤销权诉讼”),把财产追回来。
执行难的一大原因就是财产被转移,所以一定要用好保全措施,确保自己的胜诉权益不落空! 如果遇到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合适的执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