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债务纠纷、合同违约或离婚财产分割等法律问题时,财产保全是一种常见的法律手段,目的是防止对方转移财产,确保将来判决能够顺利执行。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或不良律师利用当事人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设下财产保全骗局,导致受害者不仅损失钱财,还可能耽误案件进展。本文将揭露几种常见的律师财产保全骗局,并提供防范建议。
一些不良律师或法律中介会谎称必须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否则对方会转移资产,诱导当事人支付高额保全费。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未真正向法院提交申请,或者申请的保全金额远低于实际支付的费用,从中牟利。
骗局特点:
律师要求一次性支付大额保全费,声称“越快越好”。 不提供法院受理回执或保全裁定书。 拖延时间,以“法院流程慢”为由搪塞当事人。某些律师会故意夸大财产保全的难度,声称需要“打点法官”或“特殊渠道”才能成功,以此向当事人索要额外费用。实际上,财产保全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法院都会依法办理,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关系费”。
骗局特点:
暗示“不花钱办不成事”,要求支付“活动经费”。 以“法院内部有人”为由,收取高额“加急费”。 最终保全未成功,却拒绝退款。极少数不法分子会伪造法院的《财产保全裁定书》或《查封通知书》,让当事人误以为保全已经成功,从而继续支付后续律师费或执行费。实际上,这些文件可能是假的,法院根本没有受理保全申请。
骗局特点:
提供的文件格式不规范,缺少法院公章或案号。 无法在法院官网或12368司法服务热线查询到案件信息。 律师拒绝陪同当事人去法院核实。个别律师或债权人会滥用财产保全制度,故意对无关第三方(如债务人的亲属、朋友)的财产申请保全,逼迫对方支付“解封费”。这种行为属于恶意诉讼,可能构成敲诈勒索。
骗局特点:
保全对象与案件无关(如保全债务人的父母、配偶的个人财产)。 威胁“不解封就拍卖财产”,要求支付高额“和解金”。 保全金额远超债务本身。财产保全是一项严肃的法律程序,但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来行骗。当事人应选择正规律师,核实法院文件,避免支付不明费用。如发现异常,务必及时维权,以免财产和案件双重受损。
记住: 真正的法律保护不需要“暗箱操作”,一切流程都应在阳光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