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履约担保是保障合同履行的重要手段,但关于"这笔担保费到底该谁出"的问题,常常引发甲乙双方的争议。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解析工程履约担保费的责任划分问题。
简单来说,履约担保就是承包方(乙方)向发包方(甲方)提供的一种"保证书",承诺会按合同要求完成工程。如果乙方违约,甲方可以从担保方那里获得赔偿。常见的担保形式包括银行保函、保险保函和担保公司保函。
关于担保费的责任划分,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定,合同内容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最高准则。
实际情况:
如果合同明确写明了"担保费由发包方承担"或"由承包方承担",就按合同执行 约定了但没明确说"谁出钱"的,通常理解为由申请担保的一方承担(多数是承包方)在没有合同约定或约定不明时,行业普遍做法是:
银行保函:通常由申请方(承包方)支付手续费 保险保函:保险费一般由投保人(承包方)支付 担保公司保函:担保费多由被担保人(承包方)承担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有特别规定:
政府采购工程:一般明确要求承包方承担担保费用 PPP项目:可能根据谈判结果由双方协商分担从实务角度看,担保费多由承包方承担的原因在于:
担保是承包方信用能力的体现 承包方是担保的直接受益人(通过担保获得项目) 市场地位决定(甲方通常处于优势谈判地位)虽然惯例如此,但并非不可改变,以下情况可能调整:
甲方特别要求高额担保:可协商由甲方承担部分费用 承包方资质优秀:可能争取到甲方承担担保费 特殊合作模式:如联合体投标可能另行约定工程履约担保费原则上应由承包方承担,但并非绝对。关键是要在合同签订前就明确约定,避免后期争议。对于承包方,这笔费用应计入工程成本;对于发包方,合理设置担保要求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双方都应了解,担保是保障工程顺利的手段,而非盈利工具,合理分担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