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财产保全是否应当告知被告
发布时间:2025-08-31 11:54
  |  
阅读量:

财产保全是否应当告知被告?——法律实务中的“先手棋”与“透明牌”

在打官司的过程中,财产保全是原告常用的一招“先手棋”——为了防止被告转移财产,原告可以申请法院提前查封、冻结对方的资产。但这一操作是否需要通知被告?法律的规定和实际做法可能和许多人的直觉相反。今天我们就用“菜市场讲价”的比喻,把这事儿说清楚。

一、法律怎么规定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3条明确规定: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原则上不通知被告”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鱼,卖家突然把鱼筐扣住说“这鱼我留着,你先别动”,但不会提前告诉你他要扣筐。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核心就俩字:防跑

如果提前通知被告,对方可能连夜转账、卖房、转移财产,保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法律允许法院“悄悄动手”,等保全完成了再告知被告。

二、被告什么时候会知道?

虽然保全时不用通知,但被告迟早会知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法院送达裁定书:保全完成后,法院必须将《保全裁定书》送达被告,上面写明了冻结了多少钱、查封了哪套房。 财产使用受限时:比如被告发现银行卡突然不能用,去银行一查,才知道被冻结了。 原告主动透露:有些原告为了施压,会直接告诉被告“你的财产被我保全了”。

三、为什么有人觉得“不告知不公平”?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两方面:

被告的知情权:突然发现财产被冻,可能影响正常生活(比如房贷卡被冻结,导致逾期)。 恶意保全的隐患:个别原告会滥用保全,比如明明官司赢面小,却故意冻结对方资产施压。

但法律也留了“后门”平衡利弊:如果被告认为保全错误,可以提出复议或索赔(《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比如原告最终败诉,被告能要求赔偿因保全造成的损失。

四、实务中的“潜规则”

紧急保全绝对保密:比如被告正在卖房,法院可能1小时内完成查封,根本来不及通知。 特殊案件可能提前沟通:如果冻结的是企业基本账户,法官可能先联系被告避免“误伤”(但非必须)。 原告的“小心机”:律师常建议原告在起诉同时申请保全,打对方措手不及。

五、总结:保全像“保险栓”,关键在制衡

财产保全的“不告知”规则,本质是法律在原告利益被告权利之间找平衡。就像足球比赛的“临时红牌”——裁判可以先罚下球员再解释,但球员后续有权申诉。

普通人的应对建议:

如果你是原告,想保全就别犹豫,但需谨慎评估错误保全的风险; 如果你是被告,发现财产被保全后,应立即联系律师,核查对方是否超额保全或恶意操作,争取解封或反制。

法律既要保障执行效率,也要防止权力滥用。财产保全的“秘密行动”,恰恰是这种平衡的体现。


相关tags:
yzs226
yzs226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