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百姓和政府机关"打官司"时,如果担心政府机关在官司期间转移或变卖财产,导致将来赢了官司却拿不到赔偿,法律提供了一种保护措施——财产保全。简单说,就是在官司还没结束前,先"冻结"政府机关的相关财产,防止它们"跑掉"。
举个例子:老张的店铺被城管错误拆除,他起诉要求赔偿。但老张担心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城管部门会把赔偿专用的资金挪作他用,这时就可以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可以先行冻结这笔专用资金。
不是所有"民告官"案件都能申请财产保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有明确的事实依据:不能凭空猜测政府要转移财产,得有具体线索。比如听说某机关正在紧急处置涉案房产,或者发现赔偿专用账户资金异常流动。
情况确实紧急: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将来判决可能难以执行。比如涉事车辆即将被拍卖,或者季节性农产品即将腐烂变质。
提供必要担保:申请人通常需要提供相当于保全金额30%的担保,可以用现金、房产或担保公司保函等形式。
准备申请书:写清楚要保全的财产是什么、价值多少、为什么要保全。比如"申请冻结某区财政局专用账户内200万元,该账户资金系用于本区行政赔偿准备金"。
收集证据材料:包括证明政府行为违法的初步证据,以及财产可能被转移的证据。如银行流水截图、资产处置公告等。
向法院提交申请:向受理行政诉讼的法院递交书面申请,最好在起诉时一并提出。
法院审查:法院会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特别紧急的当天就能出决定。
执行保全措施:法院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比如到银行冻结账户,到车管所查封车辆等。
不能"漫天要价":保全范围必须与诉讼请求金额相当。索赔50万却要冻结500万资产,法院不会支持。
政府账户有特殊保护:法院不能冻结政府办公经费、工资发放账户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资金。
错误保全要赔偿:如果最终败诉或保全有误,申请人需要赔偿对方因保全遭受的损失。
可申请解除保全:如果政府机关提供足够担保,可以申请解除保全措施。
Q:和政府打官司也能保全财产?不是只有老百姓才怕转移财产吗? A:政府机关理论上不会故意转移财产,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定账户资金流动、涉案物品处置等情况确实存在,法律赋予公民这项权利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
Q:申请保全要花多少钱? A:保全费用包括申请费(按保全金额比例收取,通常不超过5000元)和担保费用(如果用担保公司)。对困难群众,可以申请减免。
Q:保全措施会影响政府正常工作吗? A:法院执行时会避开影响基本行政职能的账户和资产,主要针对特定赔偿资金、涉案物品等。
及时行动:发现财产可能被转移的迹象,立即咨询律师准备申请材料。
精准定位: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尽量查明具体要保全的财产信息。
合理评估:权衡保全成本与诉讼收益,避免因保全不当造成额外损失。
专业协助:这类程序性事项建议委托专业行政法律师操作,提高成功率。
财产保全是行政诉讼中维护权益的重要工具,正确运用可以防止"胜诉无果"的尴尬局面。但任何法律手段都需要谨慎使用,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