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为债务纠纷、法律诉讼等原因,担心自己的财产被冻结或执行,于是想方设法"保全"财产。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设下"提前保全财产"的骗局,让受害者不仅没能保住财产,反而损失惨重。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拆解这种诈骗手法,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提前保全财产"诈骗,是指骗子冒充律师、法院工作人员、金融机构人员等,以"帮助规避债务""防止财产被查封"等名义,诱导受害者将财产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或进行虚假投资、购买"保险"等,最终卷款跑路。
这类骗局通常针对以下人群:
有债务纠纷的人(如欠债未还、面临诉讼); 担心财产被查封的人(如离婚财产分割、经济纠纷); 法律意识薄弱的中老年人(容易被"专业人士"忽悠)。骗子会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平台联系受害者,声称自己是"专业律师"或"法务顾问",能帮助"合法保全财产",避免被法院执行。他们会编造一套看似专业的法律术语,比如:
"您的财产即将被冻结,我们可以帮您申请财产保全。" "只要支付一笔手续费,我们就能帮您把资产转移到安全账户。"真实案例
:
某地一位张先生因欠债被起诉,接到自称"律师事务所"的电话,对方称可以帮他"保全房产",只需支付5万元"律师费"。张先生信以为真,转账后对方失联,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如何识破?
真正的律师不会主动打电话推销"保全服务"; 法院的财产保全需要正规法律程序,不可能私下转账解决。骗子会伪造法院的《财产保全通知书》《执行裁定书》等文件,甚至制作虚假的法院网站或APP,让受害者信以为真。然后,他们会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法院监管账户"或"安全账户",声称这样能避免财产被冻结。
真实案例
:
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她因"经济纠纷"被起诉,需点击链接查看"法院文书"。她点开后发现是一份《财产保全通知》,要求她将存款转入"法院指定账户",否则银行卡会被冻结。李女士转账20万后,对方消失。如何识破?
法院不会通过短信、微信或电话直接要求转账; 真正的法律文书会通过邮寄或法院工作人员送达,不会只发电子版。有些骗子会换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比如告诉受害者:"只要购买我们的'财产保全保险'或'特殊理财产品',就能规避债务风险。"实际上,这些"保险"或"理财"根本不存在,钱一转进去就被骗子卷走。
真实案例
:
王大爷因担心儿子欠债影响家庭财产,被推销一款"债务隔离保险",声称"投保后债权人无法追讨"。王大爷交了8万保费,后来发现保单是假的,保险公司根本不存在。如何识破?
正规保险公司的产品必须经过银保监会批准,不会承诺"规避债务"; 任何要求大额转账的"理财"或"保险"都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电话、短信
法院、律师不会突然联系你要求转账或"保全财产"。核实法律文件的真实性
如果收到"法院通知",一定要亲自去法院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真正的财产保全需要法院裁定,不会让你私下转钱。咨询正规律师
有法律问题一定要找正规律所,不要相信"关系户"或"内部渠道"。提高法律意识
了解基本的法律程序,比如财产保全必须由法院执行,个人无法私下操作。如果你确实面临财产风险(如债务纠纷、离婚财产分割等),正确的做法是:
委托正规律师,通过合法途径申请财产保全; 向法院提交申请,由法院裁定是否采取保全措施; 不要试图转移、隐匿财产,否则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罪"。"提前保全财产"诈骗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通过伪造身份、虚假文件等手段骗取钱财。记住:真正的财产保全必须通过法院,任何私下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 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冷静核实,必要时报警或咨询专业律师,避免上当受骗。
转发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远离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