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是一种常见的法律手段,目的是防止被告转移财产,确保原告胜诉后能够顺利执行判决。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财产保全担保函进行诈骗,让不少当事人蒙受损失。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些骗局的常见套路,并教你如何防范。
财产保全担保函是指原告在申请法院查封、冻结被告财产时,由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银行出具的书面担保文件,承诺如果原告败诉或保全错误导致被告损失,担保方将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担保函可以替代现金或实物担保,降低原告的保全成本。
骗子会伪造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的营业执照、公章,甚至制作虚假的官方网站,让受害者误以为他们是正规机构。他们以“低费率、快速出函”为诱饵,骗取受害者的担保费后消失。
案例: 张先生因经济纠纷需要申请财产保全,在网上找到一家“XX担保公司”,对方承诺3小时出函,收费仅为市场价的50%。张先生付款后,对方失联,所谓的“担保函”也被法院认定为伪造。
一些骗子会声称“只要买了我们的担保函,官司一定能赢”,利用当事人急于胜诉的心理骗取高额费用。实际上,担保函只是保全程序的一部分,与案件胜负无关。
骗子谎称与法院有“特殊关系”,可以加快保全审批,甚至承诺“不查封也能冻结对方账户”。这种骗局往往要求受害者支付“疏通费”,最终却无法兑现承诺。
骗子伪造法院工作人员或律师身份,以“保全手续不全”为由,要求受害者支付“保证金”或“加急费”。真正的法院不会私下收取费用,所有费用都应通过正规渠道缴纳。
正规担保函的费率通常在1%-3%之间,如果某家公司报价远低于市场价,极有可能是骗局。此外,正规机构出具担保函需要审核材料,不可能“立等可取”。
法院的保全程序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花钱就能加快”的情况。任何以“内部渠道”为由收费的行为都是诈骗。
财产保全担保函骗局的核心套路就是利用当事人的急切心理,通过伪造资质、虚假承诺等方式骗取钱财。防范的关键在于:核实机构资质、不贪便宜、不轻信“关系”、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如果遇到可疑情况,务必咨询专业律师或法院,避免落入陷阱。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有类似经历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