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国际贸易、商业合作等领域,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是保障合同顺利履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对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的规定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这两类担保的核心要点,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履约担保是指担保人(如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向受益人(通常是业主或发包方)承诺,如果被担保人(承包商或供应商)未能按合同履行义务,担保人将承担相应责任,确保合同顺利执行。常见的履约担保形式包括:
履约保证金(现金或保函形式) 银行保函 保险保单支付担保是指担保人(如建设单位或金融机构)向承包人、供应商或工人承诺,如果业主或发包方未按合同支付款项(如工程款、货款、工资等),担保人将代为支付。常见的支付担保形式包括:
工程款支付保函 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 供应链金融担保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明确要求:
政府投资项目的履约保证金不得超过合同金额的5%(此前部分行业可能高达10%)。 鼓励采用银行保函、保险保单替代现金保证金,减少企业资金占用。 (2)电子保函推广2024年起,多地推行电子保函,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快速申请履约保函,减少跑腿成本,提高效率。
(3)强化担保责任如果承包商违约,业主可凭保函直接向担保机构索赔,担保机构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避免拖延。
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0年)及后续补充规定:
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向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通常为银行保函或保险),否则不得开工。 担保金额一般不低于合同价的10%-30%,具体比例由地方规定。 (2)农民工工资专户+担保双保险 施工单位必须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建设单位按比例拨付资金至该账户。 如果施工单位拖欠工资,可由担保机构或政府应急周转金先行垫付。 (3)供应链金融担保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部分地方试点“供应链支付担保”,即核心企业(如大型开发商)的信用可延伸至上下游供应商,帮助其快速获得融资和支付保障。
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工具。最新政策的核心方向是“减轻企业负担、强化支付保障、推动电子化”。企业应合理运用担保工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政策整理,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法律或金融机构。)
原创声明:本文由作者结合政策文件及实务经验撰写,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