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有多少项?一篇文章给你讲明白
提到“财产保全”,很多普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有人欠钱不还,你担心他偷偷转移财产;或者离婚时配偶可能变卖共同财产……这时候就需要申请财产保全。那么,财产保全到底有几种?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本文用最直白的语言给你讲清楚。
一、先搞懂什么是财产保全 简单说,财产保全就是法院根据你的申请,提前把对方名下的财产“冻住”,防止他转移、变卖或者毁掉。比如查封房产、冻结银行账户、扣押车辆等。这就像打官司前先按个“暂停键”,确保赢了官司后能拿回钱或减少损失。
二、财产保全的三大类型(这才是重点) 我国法律规定的财产保全主要有三种,分别适用不同场景:
诉前财产保全 啥时候用?
还没起诉,但情况紧急!比如你知道对方明天就要把房子过户给亲戚,这时候必须先让法院冻结房产,再去立案。
关键点:必须提供担保(比如押金或保函),而且要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30天内起诉,否则保全解除。诉中财产保全 啥时候用?
官司打了一半,发现对方在偷偷卖财产。比如离婚诉讼期间,配偶突然低价抛售股票。
关键点:案件审结前都能申请,也需要提供担保,但比诉前保全宽松。执行前财产保全 (很多人不知道这项!) 啥时候用?
官司赢了,但判决书还没生效(对方可能上诉),这期间发现对方转移财产。比如劳动仲裁赢了公司,但公司老板正在搬空设备。
法律依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4条,胜诉方可申请过渡性保全,防止“执行落空”。三、特殊情形:行为保全 除了冻钱、封房,还有一种特殊保全——禁止对方做某些事。比如:
禁止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 禁止邻居继续违建影响你家采光; 禁止网店销售侵权商品。
这属于“非金钱保全”,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03条。四、实务中的注意事项
担保必做:申请保全基本都要提供担保(除非特困群体),可以是现金、保险公司保函或实物抵押。 错误保全要赔偿:如果保全错了(比如封错账户),申请人得赔对方损失。 “活封”比“死封”更聪明:比如查封工厂设备时允许继续使用,但不得变卖,既保护权益又不影响生产。五、总结 财产保全的本质是法律给你的“紧急制动权”,核心种类就三类——诉前、诉中、执行前,外加特殊的行为保全。用得好能维权,用错了反遭索赔,建议操作前咨询专业律师。
(本文内容均为作者根据法律实务经验原创总结,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