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解读:哪些东西能“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打官司时的一种“保险”,目的是防止对方转移财产、逃避责任。但并非所有东西都能被保全,法律上对“可保全财产”有明确范围。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以下几类常见的都能申请保全:
例子:房子、车子、工厂机器、家具电器、珠宝首饰……
关键点: 这些东西直接能被法院查封、扣押。比如张三欠钱不还,法院可以把他名下的宝马查封,不准买卖。 哪怕东西在别人手里(比如借给朋友的车),只要属于债务人,也能申请保全。例子:银行存款、支付宝余额、微信零钱、股票基金账户……
关键点: 法院可以冻结账户,但只能冻住账户里的现有金额。比如李四账户有50万,法院冻结后,他不能再取走这50万,但后续新存入的钱不自动被冻。例子:租金、工资、债权(别人欠他的钱)、知识产权收益(如版权费)……
关键点: 这些属于“未来能拿到手的钱”,法院可以通知第三方配合扣留。比如王五每月收2万房租,法院可以要求租客直接把钱交到法院。 公司股权也能保全,但通常需通过限制转让(不能卖股份)来实现。能保全的:
债务人名下的微信/支付宝理财产品(虽然灵活存取,但属于金融资产)。 保险现金价值(比如年金险退保时能拿回的钱)。不能保全的:
生活费:法院必须保留债务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费用(比如每月最低工资)。 专属物品:比如残疾人的轮椅、病人的呼吸机。简而言之,能换成钱的、能控制的、在法律上明确属于债务人的财产,基本都能申请保全。但操作时要合法合规,否则可能反赔对方损失。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原创梳理,避免学术化表述,仅供一般参考,具体案件需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