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诉讼或债务纠纷,债权人可能会申请财产保全,而法院或其他相关部门可能会以短信方式通知企业。那么,财产保全短信是否真的通知到了法人?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详细解析。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为了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查封、冻结等措施的一种法律手段。
常见的财产保全措施包括:
冻结银行存款(公司账户或法人个人账户) 查封不动产(房产、土地等) 扣押动产(车辆、设备等)财产保全的目的是确保债权人胜诉后能顺利执行债务,而不会因债务人转移财产导致执行难。
很多企业在收到“财产保全”短信时,可能以为这是诈骗信息,但事实上,短信通知确实是目前法院常用的一种送达方式。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可以采取电话、短信、邮寄、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通知被申请人。
短信作为一种电子送达方式,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是有效的送达方式。
关键点:
✔ 法院系统可能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发送短信
✔ 如果是银行账户冻结,银行也可能发短信提醒
✔ 需注意区分“真实法院通知”和“虚假诈骗短信”如何判断是真实的财产保全短信?
短信中一般会有法院名称、案号、承办人电话等信息 可以拨打12368或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案件真实性 银行账户确实被冻结(可登录网银或去柜台核实)当企业法人或相关责任人收到财产保全短信,需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影响公司经营。
如果认为保全不合理,可以:
提供反担保(如用等值财产或保证金置换被冻结的资产) 提交异议申请,要求法院解除保全如果案件已经进入诉讼程序,企业应:
收集证据,准备应诉 与债权人协商和解,争取解除保全如果企业遇到类似情况,建议尽快咨询专业法律人士,避免因财产保全导致资金链断裂或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