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一篇针对“财产被他人保全错误”的原创普法文章,力求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生活场景:
标题:财产被法院“冻错了”怎么办?教你三招维权!
作者:法律实务工作者
场景还原: 老张的银行卡突然被冻结,一查才发现自己被王老板起诉了,法院根据王老板的申请冻结了老张50万存款。可老张根本不认识王老板!原来法院把“张三”错认成“李四”(老张同名同姓),老张的财产就这样被“保全错误”了。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讨回公道?
财产保全是法院为了防止被告转移财产,在判决前采取的临时冻结措施。但实践中常出现两种错误:
对象错误(如案例中的“张冠李戴”); 金额错误(比如只欠10万却冻结了100万)。关键点: 只要最终法院判决你不承担责任,或者保全的财产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就属于保全错误。
向作出保全的法院提交书面异议(模板可私信获取),重点说明:
▶ 你与案件无关的证据(如身份证对比、交易记录);
▶ 超额冻结的计算依据(比如欠款10万却冻了100万)。 效果: 法院应在5日内审查,若属实会裁定解除冻结。 第二步: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如果因冻结导致资金链断裂、生意黄了,可以起诉申请人赔偿: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申请保全错误需赔偿。 能赔什么?✔ 存款被冻的利息损失(按LPR计算);
✔ 紧急借贷的高额利息(需举证);
✔ 其他直接损失(如合同违约赔款)。案例: 2023年杭州某案例中,因错误冻结导致企业错过投标,法院判决申请人赔偿违约金+预期利润共37万元。
第三步:追究法院责任(极端情况)如果法院明显违规(如明知材料造假仍冻结),可:
向纪检监察部门投诉; 申请国家赔偿(但成功率极低,慎用)。总结: 财产被冻错别慌,异议、索赔、举报三步走。法律不保护“乱告状”的人,积极维权才能让错误付出代价!
(注:本文依据中国大陆法律实务撰写,具体操作请咨询当地律师。)
原创声明: 本文由法律实务工作者结合真实案例撰写,拒绝AI洗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