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费用:国家规定与老百姓最关心的8个问题
财产保全是打官司时防止对方转移财产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费用规则而吃亏。本文用最直白的语言,帮你理清国家规定的财产保全费用问题。
简单说就是法院帮你“冻结”对方财产时,你要先交的钱。这笔钱包括两部分:
申请费:交给法院的手续费,按保全金额比例计算(后文有具体算法); 担保费:为防止你乱冻结,法院可能要求你提供担保(比如押金、保险、房产等)。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14条,财产保全申请费这样算:
不超过1000元:一律收30元; 超过1000元至10万元部分:按1%交; 超过10万元部分:按0.5%交。举例:你要冻结对方50万元财产:
前1000元→30元; 9.9万元(10万-1000)→990元(9.9万×1%); 剩余40万元→2000元(40万×0.5%);
总费用=30+990+2000=3020元。法院为了确保你不会滥用保全,通常要求提供担保,常见方式:
现金担保:最直接,按保全金额的30%-100%交押金(各地法院尺度不同); 财产担保:用房子、车子抵押,需评估费; 保险公司保函:花几千元买保险,代替押金(最常用)。关键提示:担保成本往往远高于申请费!比如保50万元,保险费用约500-2000元,比3020元的申请费低很多。
财产保全是“双刃剑”,用得好能逼对方还钱,用不好反亏本金。建议:
先调查对方财产(比如查房产、银行账户); 找律师写《保全申请书》,提高通过率; 权衡成本,别为冻10万花8万费用。总结:保全费用=法院申请费+担保成本,国家有明码标价,但细节影响实际支出。打官司不仅是“讲理”,更要“算账”。
(本文系根据最新法规及实务经验原创总结,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