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先入为主”的财产保全:老百姓需要知道的5个关键点
在打官司时,很多人听说过“财产保全”,但法院一旦裁定保全,往往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仿佛被保全的一方已经理亏。这种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影响案件走向。作为法律从业者,我用大白话解释财产保全的真相,帮你避开误区。
简单说,就是原告怕被告转移财产(比如卖房、转账),向法院申请“冻结”对方的财产(账户、房子、车辆等)。法院同意后,被告的财产会被暂时查封,直到官司结束。
关键点:保全≠被告一定有错!这只是原告的预防措施,法院还没判谁对谁错。
对原告的好处:
防止被告转移财产,赢了官司能拿到钱。 给被告施压,可能促成调解。对被告的风险:
账户被冻,生意资金链断裂。 即使最终胜诉,保全期间的损失可能难以追偿。:如果保全错误(如超额查封),可向法院申请解除。
案例:张三欠李四50万,李四却查封了张三价值500万的房子,张三可要求法院解除超额部分。 反担保:提供等值担保(如保证金、保险),申请解除保全。 追究责任:若原告恶意保全(如虚构债务),被告可起诉索赔。总结:财产保全是工具,不是审判结果。法院的“先入为主”更多是程序需要,而非实质判断。无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理解规则才能保护自身利益。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