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财产保全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债务人缺乏履行能力或有转移、隐匿财产的嫌疑时,法院可依法对债务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确保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执行。然而,近年来“被执行人无财产执行案”屡见不鲜,这促使人们寻找规避财产保全的手段,于是“被财产保全可以用亲属卡吗”成为了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那么,被财产保全究竟能不能用亲属卡?这其中又隐藏着哪些风险?我们将一一为您揭晓。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主动裁定采取的法律措施,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证据进行暂时性的保护,以保证将来判决能够得到执行。它是一种临时性的强制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当事人隐匿、转移或毁损财产,确保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
被财产保全的范围主要包括:
银行存款:包括在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名下的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林木等。
机动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等。
证券:包括股票、债券等。
其他有价证券:包括基金份额、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
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
其他:如知识产权、旅游权益、会员权益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无法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
由此可见,法院的财产保全对象是“债务人”的财产,而不仅仅是债务人名下的财产。换句话说,被执行人(债务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或与被执行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人,如果其名下的财产被证明系被执行人实际所有或控制,法院同样可以对这些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因此,如果亲属卡被证明是用于帮助被执行人逃避债务或转移财产的工具,法院是可以对该卡采取冻结或扣押措施的。也就是说,被财产保全是可以用亲属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属卡一定安全,关键在于该卡是否被证明与被执行人存在实际联系。
虽然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执行人的财产都会被冻结或扣押。为了避免因使用亲属卡而被保全,有以下几点建议:
保持亲属账户独立性:亲属卡应仅用于亲属个人正常的消费或投资活动,避免与被执行人的财产混同,从而降低被认定为被执行人实际控制财产的风险。
避免大额资金往来:亲属卡应避免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大额资金往来,尤其是被执行人存在逃避债务或转移财产嫌疑时,更应谨慎处理资金往来,避免被认定为协助转移财产的行为。
保留资金来源及用途证明:对于亲属卡上的资金,应保留资金来源及用途证明,如工资流水、投资记录等,以证明该资金来源合法且与被执行人无关。
避免共同使用账户:亲属之间应避免共同使用银行账户,尤其是被执行人存在高负债或诉讼风险时,更应注意账户的独立性,避免被误认定为转移财产的行为。
及时解除实际联系:如果亲属卡之前曾被被执行人使用或控制过,应及时解除该实际联系,并保留相关证据,以证明该账户已不再被被执行人实际控制。
综上所述,被财产保全是可以用亲属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属卡一定安全。如果亲属卡被证明是用于帮助被执行人逃避债务或转移财产的工具,法院同样可以对该卡采取保全措施。因此,在使用亲属卡时,应注意保持账户的独立性,避免与被执行人发生大额资金往来,并保留资金来源及用途证明,从而降低因使用亲属卡而被保全的风险。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