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会接触到“财产保全”这个法律术语。但近年来,却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财产保全”的旗号,骗取受害人钱财,引发社会关注。那么,骗子们是如何利用“财产保全”来行骗的呢?财产保全的合法流程又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财产保全”背后的骗局,教大家如何识别和防范这类诈骗行为。
近几年,“骗取财产保全”的案件屡见不鲜。骗子们通常会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原告”或“法官”的身份,向受害人发送虚假诉讼材料,声称受害人卷入了一起民事诉讼,并已进入财产保全阶段。
他们利用人们对司法程序的陌生和敬畏心理,制造一种紧急、严肃的氛围,诱导受害人按照他们的指示进行“财产保全”。最终,受害人不仅损失了金钱,还可能被骗子牵连进入真正的法律诉讼,面临更多的麻烦和损失。
那么,骗子们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通常,他们会使用改号软件假冒司法机关的电话号码,增加诈骗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然后,他们会告知受害人因各种原因被卷入民事诉讼,例如债务纠纷、合同纠纷等,而诉讼现已进入财产保全阶段。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财产保全”。财产保全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对当事人财产采取的临时保护措施,以确保将来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常见的财产保全措施包括冻结银行账户、查封房产等。
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财产保全的陌生,假借司法机关的名义,要求受害人配合财产保全,将资金转入他们指定的账户,或将房产过户给指定的人,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如何识别“骗取财产保全”的骗局,并了解合法财产保全的流程呢?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了解法院财产保全的合法流程。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时,会向当事人发放《民事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民事裁定书》是法院对财产保全申请进行审查后作出的裁定,里面会写明保全的原因、保全的措施等内容。
《协助执行通知书》则是法院发给银行、房管局等单位的通知,要求其协助执行财产保全措施。这两种法律文书是法院实施财产保全的依据,也是当事人确认财产保全真实性的重要凭证。
因此,如果收到所谓的“财产保全”通知,首先要检查对方提供的文件是否包含上述两种法律文书。如果对方无法提供,或者提供的文件不完整、不清晰,那就需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其次,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时,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包括冻结银行存款、查封扣押财产、冻结股权等。
法院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或将财产直接交付给对方,也不会要求当事人将房产过户给指定的人。如果对方要求你进行此类操作,那就极有可能是诈骗行为。
此外,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时,会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申请,确保其符合法定条件。因此,如果你确信自己没有卷入任何民事纠纷或诉讼,突然收到“财产保全”的通知,那就需要谨慎对待,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要避免陷入“骗取财产保全”的骗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提高警惕。接到自称是法院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不法分子往往通过伪造电话号码、使用公文式语言等手段制造权威感,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
核实信息。如果对方声称你卷入了民事诉讼,可以向对方询问案件的详细信息,包括案由、案号、诉讼参与人等,然后通过法院官网、拨打12368司法服务热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果对方提供的信息不真实或不愿提供详细信息,那就极有可能是诈骗行为。
要求当面核实。财产保全是一项重要的司法程序,法院在实施时通常会当面送达法律文书,并要求当事人签收。如果对方不愿当面接触,或者要求你仅通过电话或网络沟通,那就需要谨慎对待了。
学习法律知识。不法分子之所以能成功行骗,往往是利用了人们对司法程序的陌生和无知。因此,我们平时可以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法院财产保全的合法流程、适用范围等,从而能够更好地识别和防范骗局。
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骗取财产保全”的骗局,不要犹豫,要及时向警方报案,并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诈骗手段等信息,协助警方打击犯罪行为。同时,也可以向亲友寻求帮助,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张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生活节俭,积攒了不少存款。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法院的工作人员,称她卷入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并已进入财产保全阶段。
对方告诉张女士,为了避免影响她的信用记录,需要将名下的银行存款暂时转到法院指定的账户进行保全。信以为真的张女士,在对方的引导下,将所有积蓄共计20万元转入了对方提供的账户。
然而,几天后,张女士突然接到法院送达的传票,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原来,那笔民间借贷纠纷是真实存在的,但她并不是当事人,而对方却利用她的身份信息伪造了诉讼材料,骗取了她的信任。
这个案例中,张女士对司法程序的陌生和对权威的盲目信任,让她落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而她也不是个例,很多类似的骗局都在利用人们的这些心理弱点进行诈骗。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学习识别骗局的技巧,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骗取财产保全”是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司法程序的陌生和敬畏心理,打着法律的幌子骗取钱财。我们需要了解合法财产保全的流程和特征,掌握识别骗局的技巧和防范措施,从而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避免陷入骗局。同时,我们也希望司法机关能够加大对这类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正和民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