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一方当事人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时,法院为保障该当事人的权益,采取暂时性措施的一种法律制度。诉讼保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因时间拖延或财产变卖等原因造成损失。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被纳入诉讼保全的范围呢?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是否可以将自己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考虑:立法规定和实践操作。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在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自己不能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因此,理论上说,一方当事人完全可以将自己列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
然而,实际上,将自己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是非常罕见的情况。这是由于诉讼保全的本质是保护权益,确保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而自己申请诉讼保全往往意味着保全的对象是自己亲自进行侵害的。这种情况下,法院很难判定是否应该保护这种自我侵害的权益。因此,在实践中,法院更倾向于对他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采取诉讼保全措施。
此外,如果自己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并不能获得确切的效果或利益。因为一方当事人既是申请人又是被申请人,申请保全的结果对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无法从法律程序中获得真正的保障。所以,将自己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虽然理论上来说,将自己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进行申请是允许的,但在实践中却极其罕见。鉴于诉讼保全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确保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法院通常更倾向于对他人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采取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