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了维护诉讼主体合法权益,保全相关证据的一种法律制度。保全数额是指为保全证据而需要提供的担保金额。
证据保全担保数额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证据保全担保数额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7条的规定,当事人在申请证据保全时,应当提供等值的担保。这就意味着申请人需要提供与担保金额相符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作为担保。
其次,我国法院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证据保全担保数额的相关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保全案件审理规定》规定了如何确定证据保全担保数额的具体方法。根据该规定,法院审查证据保全的申请材料后,可以参照相关案件的实践和经验,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证据的重要性、案件争议的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担保数额。
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对证据保全担保数额的减少、增加等情况作出了规定。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9条规定,在保全证据的过程中,当事人提供了新的证据或者证据有新的情况出现,可以申请减少或增加担保数额。
在实际操作中,法院一般会根据案件情况和当事人的申请,通过权衡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证据保全担保数额。在确定担保数额时,法院会综合考虑被告方可能的损失、申请人的诉讼请求、证据的重要性等因素,确保担保数额既能够保证申请人的权益,又不会给被告方带来过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证据保全担保数额有明确的规定。通过适用这些法律依据,可以保证诉讼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合法权益的得到保护。同时,还能够维护诉讼程序的公平、公正性,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