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民事诉讼滥用财产保全法律规定
发布时间:2025-08-31 13:37
  |  
阅读量:

警惕“财产保全”被滥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漏洞与防范

在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权利,目的是防止被告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确保判决后能够顺利执行。然而,近年来,部分当事人滥用这一制度,恶意冻结他人财产,甚至将其作为打压对手的“商业手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法律初衷,还可能给无辜方造成巨大损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财产保全的滥用问题,以及如何防范。

一、什么是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简单来说就是原告在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向法院申请冻结被告的财产(如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防止被告在官司期间转移财产,导致将来判决无法执行。

法律依据主要是《民事诉讼法》第100-108条,规定申请人需提供担保,法院审查后认为“确有必要的”,才会裁定保全。

二、财产保全为何容易被滥用?

尽管法律设置了门槛,但在实践中,滥用保全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包括:

门槛低、成本低

申请人只需提供初步证据(如合同纠纷的欠条)和少量担保(通常为保全金额的30%),就能冻结对方巨额资产。 即使最终败诉,申请人最多损失担保费用,但被告可能因账户被冻结导致经营瘫痪。

法院审查“形式化”

部分法院为“保险起见”,对保全申请审查较宽松,甚至“有申请就批”,导致恶意保全有机可乘。

被用作“商业竞争工具”

典型案例:A公司为打压竞争对手B公司,虚构债务纠纷,申请冻结B公司账户,导致B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三、滥用财产保全的常见手段

虚构债权债务关系

通过伪造合同、转账记录等,制造虚假纠纷,骗取法院保全裁定。

超额保全

申请冻结的财产远高于诉讼标的金额(例如:争议金额50万,却冻结对方500万资产)。

拖延解封

即使案件败诉或撤诉,迟迟不申请解封,故意延长对方财产冻结时间。

四、如何防范恶意保全?

如果你是被告,遭遇恶意保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出保全异议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向法院提交书面异议,要求解除保全,并提供反担保(如保证金、保险保函)。

起诉索赔

如果因恶意保全遭受损失(如公司停工、商誉受损),可起诉申请人赔偿(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5条)。

申请行为保全禁令

对于明显恶意的保全,可申请法院责令对方停止滥用程序,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法律建议:平衡权利与责任

对法院:严审保全申请

应要求申请人提供充分证据,避免“形式化”审查,尤其对大额保全需谨慎。

对立法:提高滥用成本

建议明确恶意保全的惩罚性赔偿标准,加大担保比例(如全额担保),减少投机行为。

对企业:提前防范风险

在商业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条款”,明确限制滥用保全;保留资金流动性,分散资产配置。

结语

财产保全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保护合法权益,用不好则沦为商业打压的工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了解法律风险,遇到恶意保全时果断维权。同时,法律也需进一步完善,堵住漏洞,让司法程序回归公平本质。

(本文为原创法律科普,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tags:
yzs226
yzs226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