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要和一个不太熟悉的装修公司签合同,担心他们收了钱不好好干活,这时候就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简单说,履约担保就是合同一方为了保证自己能按约定履行义务,向另一方提供的"保证书"。
常见的履约担保形式有三种:
保证金:直接交一笔钱押着(比如合同金额的10%),干完活没问题再退还 银行保函:让银行开证明,如果违约银行负责赔偿 担保公司担保:专门做担保生意的公司来作保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卖期房,按规定必须办理履约担保,防止房子烂尾,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买新房你会看到开发商提供的《住宅质量保证书》。
"相对应"是个法律术语,意思是"权利义务要对等"。就像玩跷跷板,两边重量差不多才能平衡。在合同中表现为:
你要求对方提供50万履约担保,自己也要有同等价值的履约能力 担保金额要与合同风险相匹配(小工程要100%担保就不合理) 担保期限要和合同履行期一致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建筑公司投标时被要求提交800万投标保证金,但项目总价才1000万,法院最后判定这个要求违反"相对应"原则,属于过度担保。
聪明的商务合作就像跳探戈,需要进退有度:
签约阶段:甲方要求乙方提供合同金额20%的履约保函,同时甲方也向乙方出具了预付款担保
履行阶段:乙方每完成一个工程节点,甲方就按比例释放部分担保金
验收阶段:留5%作为质量保证金,对应一年的质保期
某电商平台和供应商的实操方案就很好:供应商缴纳10万保证金,平台则承诺最低采购量;供应商每完成100万订单,平台就返还1万保证金,这样双方风险始终对等。
即使不是商业大佬,生活中也会遇到这些情况:
租房时:房东收两个月押金是合理的,但如果要收半年租金当押金就不符合"相对应"原则 装修时:可以要求装修公司提供5%工程款的履约担保,同时自己也要按进度付款 网购时:平台要求卖家交保证金是正常的,但金额不应超过卖家半年销售额记住一个简单原则:对方要求的担保,应该与ta自己承担的风险差不多。如果感觉明显不对等,可以协商调整,这是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下次再遇到合同担保条款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1)这个担保合理吗?2)对方承担对等责任吗?3)有没有更公平的方案?把握好这个度,就能在商业合作中保护好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