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对公财产保全是指企业(法人)在与其他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时,为防止对方转移、隐匿或变卖财产,向法院申请对对方企业的财产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的法律程序。简单说,就是"先下手为强",在官司打赢前先把对方的财产"冻住",确保将来判决后能顺利执行。
举个例子:A公司卖给B公司一批货物,B公司收货后迟迟不付款,A公司准备起诉。但担心B公司在这期间把银行账户的钱转走或把名下的房产卖掉,就可以申请财产保全,让法院先把B公司的这些财产"封存"起来。
企业遇到以下情况时,应当考虑申请财产保全:
对方明显有赖账迹象:比如多次催款无果,开始不接电话、不回信息 对方财务状况恶化:听说或发现对方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破产 对方有转移财产的行为:突然变更法定代表人、低价处理资产等 涉及大额经济纠纷:金额较大,一旦对方财产转移将造成严重损失 涉外经济纠纷:对方是外地企业,财产可能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在申请保全前,你需要先准备好起诉的基本材料,因为保全通常是诉讼的"配套措施"。需要准备:
起诉状(写明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初步证据(合同、交货单、对账单、催款记录等) 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单独准备财产保全所需的材料:
财产保全申请书:写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信息、请求保全的金额、保全的理由、拟保全的财产线索 担保材料:法院一般要求提供担保,可以是: 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函(现在最常用,费用约为保全金额的1%-3%) 自有房产抵押(需评估、登记,手续较复杂) 现金担保(直接冻结申请人账户中的相应金额)将起诉材料和保全申请一并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注意:
可以在起诉前申请(称为"诉前保全",但必须30日内起诉) 也可以在起诉同时或诉讼过程中申请 一般向被告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法院申请法院会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情况紧急的)或5日内(一般情况)。审查重点是:
申请人的请求是否有基本事实依据 是否存在因对方行为导致判决难以执行的风险 提供的担保是否充足法院裁定准许后,会:
冻结银行账户(最常见) 查封房产、土地、车辆 扣押机器设备、存货 限制转让股权、知识产权等保全措施后,案件进入正常诉讼程序。需要注意:
保全后30日内必须正式起诉(诉前保全的情况) 败诉后可能需赔偿对方因保全造成的损失 胜诉后可申请执行已保全的财产很多企业在这一步犯难,不知道对方有哪些财产。可以尝试:
银行账户:通过过往交易记录中的收款账户,或向业务员打听 不动产:到当地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凭法院调查令) 车辆:通过日常观察或车管所查询 应收账款:了解对方的主要客户和未收回款项 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可通过公开数据库查询不是保全越多越好,要注意:
保全金额应与诉讼请求金额相当 超额保全可能被法院驳回或要求追加担保 优先选择容易变现的财产(如银行存款、房产)Q:申请保全要花多少钱? A:主要费用包括:
法院收取的保全费(最高5000元封顶) 担保费用(如保函费约为保全金额的1%-3%) 律师费(如委托律师办理)Q:保全后对方还能使用被查封的财产吗? A:视情况而定:
银行账户:只能进不能出 生产设备:通常允许使用但不得处分 房产:不能买卖、抵押,但可继续居住或经营Q:如果保全错了怎么办? A:申请保全有风险,如果最终:
官司输了:需赔偿对方因保全造成的损失 保全金额过高:对超额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保全对象错误:承担相应侵权责任Q:外地财产可以保全吗? A:可以,但:
需向财产所在地法院申请 执行起来耗时较长 可能需要当地律师协助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
合作前调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对方企业基本情况 合同约定:在合同中加入"发生纠纷时,双方同意接受财产保全"条款 动态监控:大额交易中定期了解对方财务状况 分散风险:大额交易分期付款,避免一次性大额交易风险集中财产保全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权益,用得不当可能反受其害。建议在操作前咨询专业法律人士,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保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