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施工履约担保要求
发布时间:2025-08-16 18:05
  |  
阅读量:

施工履约担保:一把双刃剑,还是行业进步的绊脚石?

去年夏天,我在一个建筑工地上遇到老张——一位干了二十多年的包工头。他蹲在水泥墩子上抽烟,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又得交担保金,"他吐了口烟圈,"账上钱都快被榨干了,活儿还没开始干呢。"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抵触,他苦笑:"不是抵触,是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个死循环——你没担保,接不了活;接了活,钱全押进去,周转不开,最后反而干砸了。"

这番话让我琢磨了很久。施工履约担保,本意是保障工程顺利交付,可现实中,它真的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还是无形中筑高了门槛,把中小承包商逼进更艰难的境地?

1. "信用枷锁"还是"行业保险"?

理论上,履约担保是个好东西。业主怕承包商撂挑子,承包商怕业主拖欠款,银行或担保公司居中做个保人,看似皆大欢喜。但问题出在执行上——担保成本往往由承包商全额承担,而业主的付款能力却很少被对等约束。

我曾见过一个项目,总包方被要求提供合同金额10%的银行保函,而业主方的预付款比例却只有5%。这意味着,承包商还没开工,就先自掏腰包填了5%的现金流窟窿。更讽刺的是,如果业主违约,承包商想索赔担保金?流程漫长如西天取经,而银行的手续费早已稳稳落袋。

2. 中小企业的"生死局"

大企业有授信额度,有资产抵押,开个保函像买菜一样简单。可对小公司来说呢?要么找担保公司(手续费年化2%-5%,比贷款利息还高),要么压一笔现金在银行(冻结资金等于直接抽血)。

去年有个做装修的朋友,好不容易中标一个500万的政府项目,但光开保函就花了8万,还得押30%的保证金。他咬牙接了,结果材料涨价、工人工资涨、业主进度款拖了半年——最后担保到期,银行催续费,他不得不借高利贷填窟窿,项目利润全搭进去不说,还倒贴十几万。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赫希曼说的"退出、呼吁与忠诚"——当制度设计让弱势方连"退出"的资格都没有时,所谓的"担保"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剥削。

3. 担保创新:能否打破僵局?

当然,也有人尝试破局。比如:

电子保函:降低开具成本,缩短流程; 保险替代担保:用履约保险分担风险,费率更低; 双向担保机制:要求业主也提供付款担保,避免单方面压榨承包商。

但现实是,这些新模式推广缓慢。为什么?因为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银行靠担保手续费赚得盆满钵满,业主乐得把风险全甩给下游,谁有动力革自己的命?

4.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

与其纠结担保形式,不如回归本质:工程行业的信任危机,光靠金钱质押能解决吗?

在日本,许多项目采用"连带担保"模式——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共同担保,形成信用网络;在德国,承包商资质审核极其严格,但一旦入围,担保比例反而较低,因为信用本身就有价值。反观我们,一边高喊"优化营商环境",一边用担保金筑起高墙,是否本末倒置?

下次再看到"履约担保"四个字,或许该多问一句:

它保护了谁? 谁在为它买单? 有没有更公平的路径?

老张的烟早就抽完了,但这个问题,恐怕还得再烧很久。


相关tags:
yzs226
yzs226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