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是保障胜诉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人对财产保全可以保全的范围不是很清楚,甚至出现了一些误区,导致维权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那么,财产保全可以保全的范围有哪些?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财产保全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临时措施。财产保全的范围,直接关系到申请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正确执行法律,因此,了解财产保全的范围非常重要。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财产保全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产保全可以保全的范围主要包括:
1.金钱
金钱是可以保全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保全对象。金钱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货币资金,如支票、汇票、债券等。对于金钱形式的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冻结银行存款、提领存款或者查封、扣押、冻结其他财产等措施。
2.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是代表一定价值,可用于投资或交易的票据,如股票、债券、基金份额等。人民法院可以对有价证券采取冻结账户、限制转让或者查封、扣押等措施。
3.不动产
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等固定在一定土地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人民法院可以对不动产采取查封等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当事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查封。
4.动产
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各种财产,如车辆、船舶、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等。人民法院可以对动产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与不动产类似,对于当事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查封、扣押。
5.其他财产权利
除上述几种常见的财产形式外,人民法院还可以对知识产权、股权、分红、债权等其他财产权利采取保全措施。例如,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可以申请保全侵权产品的销售收入;在股权转让纠纷案件中,可以申请保全转让方的股权收益等。
除了了解财产保全可以保全的范围外,申请财产保全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符合保全条件
申请财产保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有明确的被保全人;有具体的保全财产;请求保全的财产与本案有直接关系;存在因被申请人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情形。
2.提供相应担保
申请财产保全时,人民法院会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以防止因错误保全而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担保的形式包括现金、银行保函、担保书等。如果申请人提供虚假担保,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其补正,并可对其处以罚款或拘留。
3.程序和时机
申请财产保全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一般需要提交申请书、证据材料等,并按照规定缴纳费用。此外,申请财产保全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过早或过晚申请,可能导致申请被驳回。因此,申请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申请。
4.保全措施的选择
人民法院采取的保全措施应与案件情况相适应,不得超出必要限度。同时,人民法院应充分考虑被申请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社会影响,尽量减少对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综上所述,财产保全可以保全的范围主要包括金钱、有价证券、不动产、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利等。申请财产保全时,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提供相应担保,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时机,选择适当的保全措施。此外,还应注意避免过度保全,以减少对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损害。了解并正确运用财产保全制度,可以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