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可能导致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通过法院的裁定采取某种措施,以便在诉讼结束之前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诉讼保全金额是指在诉讼保全申请中所确定的目标金额。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在申请诉讼保全时需要提供合理的保全金额,该金额应当与损害赔偿的数额或者可供执行的标的相当。
然而,当前我国在诉讼保全金额的确定上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对于特殊情况下的保全金额的确定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对于财产保全,现行的规定主要参考被诉行为给予对方的损失、债务的数额或其他具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但在某些具体案件中,往往存在着无法明确确定保全金额的困难。这就给审理法院及相关当事人带来了困惑。
其次,诉讼保全金额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诉讼双方产生不利影响。保全金额过高可能会导致当事人财产遭受不必要的冻结甚至损失,严重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而保全金额过低则无法达到实际保全的目的,当事人仍会面临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此外,诉讼保全金额的缺陷还表现在执行困难上。当诉讼保全金额与实际赔偿数额相差较大时,执行难度就会显著增加。一方面,对于被保全财产的处置将面临限制,这可能增加被执行人的金融压力,导致经济困境;另一方面,保全金额与实际损失相差过大也有可能导致被执行人逃避执行和转移财产的情况出现,给执行程序带来困难。
为解决当前诉讼保全金额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诉讼保全金额确定机制,充分考虑案件特殊性,明确统一的衡量标准。其次,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在确定保全金额方面的专业水平与敏锐度。此外,在执行阶段,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规范执行程序,简化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诉讼保全金额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标准、金额过高或过低以及执行困难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有必要对诉讼保全金额进行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确定机制,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完善执行程序,达到确保公正合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