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保障诉讼权益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措施。当某个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保全常见的形式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诉讼保全都能够成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诉讼保全申请被驳回或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当事人可以考虑是否撤诉。
首先,撤诉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可以在开庭前撤回起诉状,但只能撤诉一次。如果已经进行了一次开庭,原告即使后悔也不能再行撤诉。因此,在诉讼保全失败后,当事人必须权衡利弊,及时决策是否撤诉。
其次,撤诉不一定能够得到对方当事人的同意。被告可能会反对原告的撤诉请求,特别是在诉讼保全已经对被告造成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如果被告坚持要求继续审理,法院可能会依法作出维持原诉的决定,而不允许撤诉。
另外,撤诉也有可能导致一些不利后果的产生。撤诉后,原告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费用支出,包括缴纳已经产生的司法费用、律师费用等。同时,原告还将失去进一步主张自己权益的机会,无法通过诉讼程序获得更多的赔偿或者其他补救措施。
考虑到上述因素,当事人在诉讼保全失败后是否选择撤诉需要慎重考虑。可以通过与律师沟通、咨询法院意见等方式,评估撤诉的风险和收益,最终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总之,诉讼保全失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撤诉,而撤诉也并非肯定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当事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作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