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保全怎么分
民事诉讼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护诉讼权益、防止诉讼结果难以执行而采取的各种临时措施。保全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保全主要可以分为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行为保全三个方面。
一、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指为了防止被诉侵权人将财产转移、隐匿、毁损等行为,保护诉讼权益,执行诉讼结果而采取的保全措施。财产保全主要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措施。
1. 查封
查封是指法院根据诉讼需要,暂时限制被诉财产的权利,防止其毁损、丧失或变更。查封可以分为财产查封和场所查封两种。财产查封是指法院对被诉财产进行暂时限制,禁止当事人处分该财产,以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场所查封是指法院对被诉场所进行暂时限制,禁止当事人进入或使用该场所,以保护其状态不受损害。
2. 扣押
扣押是指法院对被诉财产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保证被诉财产不会被用于其他目的或被隐匿。扣押适用于需要抢救处分的财产,例如易失性财产、易损毁财产等。
3. 冻结财产
冻结财产是指法院对被诉当事人的财产权利进行暂时限制,在一定期限内禁止被诉当事人处分或变更财产。冻结财产适用于被诉当事人的财产规模大、处置能力较强,存在被变卖或转移的风险。
二、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是指为了确保诉讼的公正、真实,采取的措施,使证据不被毁损、改变、丢失等。证据保全主要包括证据保全裁定、证据保全抗辩、证据鉴定等。
1. 证据保全裁定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认为证据可能被毁损、改变、丢失,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申请证据保全时,法院可以根据情况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保护该证据,确保庭审顺利进行。
2. 证据保全抗辩
被申请人在接到证据保全申请书后,可以以证据可能不存在、保全措施不必要等为由提出证据保全抗辩。法院将依据当事人的抗辩理由,决定是否维持或撤销证据保全措施。
3. 证据鉴定
为了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鉴定。法院会依照相关规定,指定专门的鉴定机构或专家对证据进行鉴定,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行为保全
行为保全是指为了防止被诉行为人继续侵害申请人的权益,采取的一系列保全措施。行为保全主要包括禁止被诉行为、责令被诉行为人停止侵害、催告履行等。
1. 禁止被诉行为
禁止被诉行为是指法院根据诉讼需要,对被诉行为人的某项行为进行暂时限制,以保护申请人的权益。禁止被诉行为可以采取具体的行为限制,例如禁止被诉行为人进入、离开某个地区或场所。
2. 责令被诉行为人停止侵害
当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法院可以责令被诉行为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以确保申请人的权益不被进一步损害。
3. 催告履行
当申请人取得合法权益的判决或裁定后,如果被诉当事人未按照判决或裁定履行义务,申请人可以申请催告履行。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使被诉行为人履行法律义务。
总结起来,民事诉讼保全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采取的一系列临时措施。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行为保全是民事诉讼保全的主要分类。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全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